文学传媒学院学生用实际行动为边疆教育建功立业(六十一)——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李春妮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21日 阅读次数:

大美新疆,不虚此行

——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李春妮赴新疆伊犁州顶岗实习感悟

个人简介:

李春妮,女,陕西渭南人。5822yh银河国际5822yh银河国际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20199月以5822yh银河国际实习生的身份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开始为期四个月的教育实习工作。

 

    

 

正如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一书中所提及的,“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呢?怎么走……”

教育实习是我本科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我的道路是什么呢?我只能带着未知来探索我所能选择的路。我决定满怀一腔热血选择去祖国的西北边陲——伊犁。此次赴疆之行,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不虚此行”。

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出发,历经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的行者穿越时光。西出嘉峪关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塞外风光。

 

    

 

没有踏足这片土地之前,我无法理解面对如此边塞美景语言竟是如此的贫瘠。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前三年我只是在纸上谈兵般的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学作品与历史文化。

来到这里,最大感受就是真正地进入了文学的世界和不断突破与提升自我能力。对于唐诗,在次之前只是在简单机械的背诵和理解赏析,从我踏上通往伊宁的道路,在火车上看到窗外河西走廊的戈壁大漠风光到漫步于大美新疆的胜地,我才真正懂得了唐人书写边塞诗时的豪情壮志,懂得了什么是“西出阳关无故人”,懂得了什么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懂得了左宗棠晚年抬棺西征的民族壮举。

四个月的教育实践,我了解到大学前三年系统学习的文学知识有些苍白和空洞,需要与具体的实践结合才能真正的了解和进入文化的精髓。在伊宁市第六中学初三语文教研组的实习,让我收获满满。第一次以语文教师的身份登上讲台,将自我的身份从学生切换到教师,在大学前三年我在学会如何去学,现在我在学习如何去教,如何将我所学知识最大化的教给我的学生。作为一名新手教师,上课是我所期盼而又有所畏惧的。第一次站上讲台是给双语班的学生授课。双语班的学生虽然基础差,但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鼓励着我,短短的六节课是我对自己心理的突破,从零到一的突破,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站上讲台给学生讲课。随后,我的教学重心便放在了两个汉语班,承担了两个班的教学重任,在一次次的摸索和总结经验中前进,是他们的支持与鼓励帮助我前行!

 

    

在这里生活的四个月,让我感受到这片土地留给后人最大的礼物便是历史和文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我有幸见过赛里木湖不需要任何滤镜的自然美,见过霍尔果斯口岸三代界碑后祖国从屈辱走向富强的历史,见过交河故城遗落的千年文化,见过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坎儿井,见过大漠,见过雪山,也见过大巴扎里文化的交融……

大美新疆,不虚此行!援疆生活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段回忆,有幸来到这里。

我们非去不可,在到达之前,永不停止! 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