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王啟泽,男,陕西汉中人,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就读于5822yh银河国际5822yh银河国际汉语言文学专业,期间在李春平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文学创作类毕业论文长篇小说写作(34万字);2016年9月应征入伍,在武警云南省总队昆明机动支队服役,期间两次获得优秀士兵荣誉称号;2018年9月退伍,同年12月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19年9月入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从事文学理论及批评方向的研究,2022年5月考取湖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王啟泽同学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陕西理工大学学报》《5822yh银河国际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6篇,主持申报并完成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参加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六届硕博论坛获三等奖,担任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第三届研究生会主席,获评陕西省2022届优秀毕业研究生。
感恩5822yh银河国际,萌发文学的初芽
“到现在我还是认为自己是偏内向的性格,但跟以前不同的是我悦纳了自己,认识到内向一点的性格的好处,是在5822yh银河国际就读的四年让我发生了变化,是李春平老师让我相信我可以,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谈及5822yh银河国际的学习生活,谈及李春平老师,王啟泽同学神采奕奕,滔滔不绝。看得出来,他对学校、老师充满了感恩。
2012年考入5822yh银河国际的王啟泽,怀着对文学的热爱进入中文系(今5822yh银河国际),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他说自己总是坐在教室第四组第一排靠过道一侧的位置,因为老师们的讲课总是能深深地吸引他。朱云老师的《文学概论》,戴承元老师、孙鸿老师、郑继猛老师、杨明贵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崔德全老师的《古代文论》,周龙田老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邸玲老师的《外国文学》,曹刚老师的《基础写作》,杨运庚老师的《古代汉语》,杨静老师的《现代汉语》,周海霞老师的《文字学》……提及这些课程,王啟泽说他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自己接受了系统的文学学科的教育,认识了这么多有教学激情,有扎实专业能力的优秀教师。
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他最喜欢的还是朱云老师的《文学概论》,这也决定了他之后报考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择。“朱云老师略带湖南方言的讲课不仅是激情飞扬、特色鲜明,更是由表及里、深入浅出,把看似抽象的文学理论讲得清晰易懂,令人印象深刻。”在所有教导过他的老师中,他最感恩的也自然是从大三撰写学年论文直到毕业,再到考研、考博一直在指导他、鼓励他的李春平老师。
如果说对文学理论的热爱决定了他的专业选择,那么接触到李春平老师并且完成了34万字的长篇小说创作的经历,则给予了他无限的文学热情和追求文学梦的动力。“没有李春平老师的话我不可能坚持到现在!因为有李春平老师这样有文学信仰的作家导师的指导和支持,文学上的任何挑战我都觉得自己能够去面对!”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的前后近两年时间里,王啟泽受李春平老师的影响,坚定了文学梦想,树立了文学信心,也加深了他对生活的认识。虽然应届考研失利,但他依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选择以追求从军梦的方式延续自己的文学生涯。
部队历练,坚定文学的初心
“服役期间,我写了一部中篇小说,以及一些短诗和散文,其中一些在我们部队的内网发布过,同时也一直在坚持写日记。这些习惯是本科的学习生活养成的,也让我在完成从军梦的过程中坚持了文学梦。”2016年7月毕业,9月入武警云南省总队昆明机动支队服役,王啟泽在下到连队之后就被选为中队文书,担负部队的台账管理、新闻报道、官兵党群活动组织等任务。下连后的三个多月,每天中午战友们休息时,王啟泽却坐在床边拿着简陋的笔记本和笔,写着自己军旅加校园题材的中篇小说。同时他也没有落下军事训练,虽然年龄比所有同年兵,甚至比许多士官班长都大,但热爱运动的他,本科期间就参加过三届运动会长跑项目,完成过陕南关中环线骑行和青海湖骑行,所以即便到了云贵高原,他还是能够在军事训练上达到较好的水平。服役两年,他两次拿到优秀士兵,退伍前的军事体育测试达到优秀,100米精度射击达到优秀。当说起这些经历时,他心怀骄傲地说道:“长篇小说我都能写出来,这点军事项目还能拿不下来吗!哈哈哈!”
2017年底十九大召开期间,王啟泽所在的支队在云南红河州中越边境担负执勤任务,旨在保证大会召开期间国内的安全稳定,加强应急处置能力,期间王啟泽随队在河口县某执勤点开展执勤任务,对过往的所有人员、车辆进行排查检查。巧合的是,是年12月上映了电影《芳华》,讲述了正是我国距离今天最近的一次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有关的历史,作为文书的王啟泽也在部队每周例行的文体活动中为大家找到电影视频,和大家一起进行了观看。次年清明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越战老兵纷纷乘车前往红河州蒙自市的烈士陵园祭奠战友,透过车窗,头发花白的老兵还在向执勤点的官兵敬礼,让王啟泽感到了自己使命的光荣,也让他决定像《芳华》那样从事有温度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两年服役期满,原本可以将本科教育的四年经历换算为兵龄,直接转为二期士官,但王啟泽最终还是选择退伍返乡再次考研,在完成了从军梦的情况下回归对文学梦的追求。
如王啟泽所说,做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留在部队当然可以有很好的发展,但对于他本人的人生追求来说,他希望自己的人生继续与文学产生紧密的关联,将来希望有幸能够从事文学研究与教学,所以在坚定决心之后,还是毅然选择退出了现役。
扎实读研,收获文学的初果
2018年9月退伍,12月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王啟泽的备考时间并不充裕。他的情况符合研究生考试中的“大学生士兵计划”政策,但他报考的西北大学当年为士兵计划考生所划的分数线为:“同国家线”,因而在报考西北大学的过程中没有享受到政策优惠。最终他的考研成绩没有达到A区的国家线,但超过了他的调剂院校陕西理工大学的士兵计划分数线30分,被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录取。
“我本科毕业前李春平老师的《盐道》出版了,退伍回来时《盐味》也已经出版,读研时接触到《文学地理学》这门文艺学新兴学科,因为熟悉《盐道》《盐味》的实名制小说的身份,开始用文学地理学研究这两部作品,写了《试析“地理空间”“文学地理空间”的动态契合——以<盐道><盐色>为例》一文,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发表;很快“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盐色》也出版了,我又想研究《盐色》在“三部曲”中的地位,在长篇系列实名制小说创作中的意义,于是在2021年5月专程就有关问题去采访李老师,老师不仅一如既往的认真回答我提出的并不成熟的问题,还让新一届选择文学创作类毕业论文的学妹旁听,对于我提及想要考博的愿望同样给予了热情鼓励和鼎力支持。回去后我将参访过程的访谈稿整理出来,被咱们《5822yh银河国际学报》发表了,经老师指点的《李春平<盐色>中“盐道”文学空间的建构》一文也获得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六届硕博论坛三等奖,被《陕西理工大学学报》发表。”王啟泽满怀感恩地说:“可以说我硕士三年的研究依然是围绕着李老师的作品和其中的文学精神展开的,如果没有这几篇论文作为支撑,我的考博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除了坚持自己专业方向的研究,王啟泽还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研二时,他被任命为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协助老师举办了由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今人文学院)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汉代文学研讨会、纪念黎锦熙先生诞辰130周年暨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陕西·汉中2020语文教育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组织学院研究生“旱麓”学术论坛、“博望论坛”读书沙龙等活动,创办并成功举办了“天行健”系列文体活动,同时加入党员先锋队,为学校疫情防控、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考务工作、大型校级活动组织等贡献自己的力量。2021年9月,王啟泽作为志愿者在十四运汉中赛区天汉楼城市志愿者服务队参加志愿服务,获评汉中市2021年十四运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同月,王啟泽累计参加无偿献血达100次,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事迹被《汉中日报》报道。2021年12月,王啟泽被评选为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省2022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候选人(已在2022年6月公示)。可以说,王啟泽同学不仅受到身边师生的喜爱,在学院、学校范围起了引领作用,而且在省市学子,乃至全国文学地理学领域硕士研究生中,都传播着正能量,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亲其师,信其道,久久为功。”这是王啟泽同学秉持的为学之法,也是他想要送给学弟学妹们的座右铭。他一直记得李春平老师毅然从上海返回家乡安康,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时被问及在完全有机会进军影视编剧界时依然坚持在文学领域耕耘的原因时的回答:“我的床头一直贴着庄子的话‘虚室生白’,除了文学,我心里装的东西不多,所以有明亮的空间。我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和生命,生活和生命也一直微笑着面对我。微笑是我们自己的太阳,它有温度,有光和热,既是心灯,也是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