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2yh银河国际教师以实际行动岗位建功立业(一)——青年教师杨明贵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03日 阅读次数:

个人简介:杨明贵,男,汉族,陕西长武人。2003年入校工作,2010年毕业于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我校5822yh银河国际副教授、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陕南地域文化教学与研究。近年来,杨明贵老师在常规教学、学术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大学生记者团组织并完成了对杨明贵老师的访谈,让我们一起走近坚守师者之道、用心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杨明贵老师。

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扎实推进教学改革

课堂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主战场,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杨明贵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自觉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在构建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相互支撑、同步提高的高效课堂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为例,杨老师对我们讲,他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对教师而言,如何完成由教学型课堂向学习型课堂的转变?在教学型课堂上,教师是最高权威,但这种权威的存在往往是以剥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为代价的。而在学习型课堂上,权威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适时转移,保证了学生能自觉地、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只有使学生有了作为权威的角色体验(知识的阐释者和评判者),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才会被激发出来。二是对学生而言,如何完成成由接受性学习者向研究性学习者的转变?接受性学习模式下,学生习惯于做课堂知识的抄录者,是怠于探疑、怯于发问的,其在课堂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承担。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的发现、确认、分析、解决等为主线的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整个学习活动以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自然形成序列,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索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只有成为研究性学习者,学习质量才能得到提升。

除这两个关键问题外,杨老师还关注以下具体问题:如何准确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使命”重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传承中华古典文化精粹,磨砺学生语言文字素养。课程教学若只拘于知识讲授,而缺少课程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规格等维度,就极容易使课程教学改革陷入技巧化、形式化、虚伪化以及“为改而改”的泥潭。如何制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标准?杨老师认为,缺少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标准的教学模式改革,注定会因改革动机浮泛而沦为“纸上谈兵”。如何确立《中国古代文学》理想化的教学风格?不能确立既具有教师个人特色又能契合古典文化、古典文学风神的教学风格,中国古代文学的精气神自然难以保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如何避免两种倾向:脱离作品讲析而空讲理论和文学史的倾向,忽视理论和文学史而只讲作品的倾向。杨老师认为,出现这两种倾向固然与教师的学术兴趣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涵和功能认识不到位。

2016年以来,杨明贵老师以推进教学型课堂向学习型课堂转变、知识垄断型教学向平等参与型课堂转变、课程考核机制由静态观摩到动态跟踪的转变为切入点,完成了两门课程考核改革项目,主持的1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正在扎实推进。

努力创新“压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

为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学生消极被动、怠于探疑、怯于发问的学习面貌,杨明贵老师依据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重新设计课程学习中的平时考核项目,克服了建立在点名考勤、撰写作业基础上的传统考核模式的局限性,在考核机制上实现了由静态观摩到动态跟踪的转变。用点名考勤、观察课堂学习状态、检查课堂笔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作出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评阅课程小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论储备状况及文本鉴赏水平作出评价;通过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准备情况、观点阐述及理论讲析、口头表达水平等,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作出评价。通过重新设计考核项目,提高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品格。

杨老师说,他在课堂上交叉使用两种课堂讨论形式:一是命题讨论,即提前布置题目,要求学生搜集文献,撰写提纲,准备发言;二是要求学生将感兴趣的话题提炼为论文题目,书写在黑板上,在问题设计者简要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请其他同学发表观点,帮助问题设计者拓宽思路。杨老师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必须参与2次以上课堂讨论。除完成以作品思想主旨解读和人物形象鉴赏为论题的课程作业外,学习杨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生还必须完成一项常规任务,即学习结束时提交《<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报告》,报告内容分自我检视与教学建议两个板块,要求全面梳理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并围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向授课教师提出具体建议。教师以赋分的形式对报告的质量作出评定,并将其作为“课堂测试”计入平时成绩。通过采用上述措施,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被调动起来了。

介绍到这里的时候,杨老师看到一位采访者面有“惊惧”之色,他意味深长地说:“作为高校教师,要紧密对接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使自己在各教学环节中学会并习惯于‘压榨’学生!同学们在遭‘压榨’的起初阶段,也许会不适应,甚至会因‘压力山大’而牢骚满腹或叫苦连天。但我坚信,一旦你们适应了这种以学习内动力生成为最终目的的‘压榨’,那你们一定会爱上读书和思考,并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想一想,这完全可能是你们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最伟大的蜕变!”

听了杨老师的一番阐发,作为采访者的我们似乎在心底已经生发出了被“压榨”渴望。

坚决反对学习异化,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杨老师还跟我们谈了他在消除学习异化现象方面的思考。杨老师认为,学习异化是教育体制缺陷、学习理念扭曲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极具传染性和侵蚀力的社会病态。尤其使人悲哀的是,从应试教育指挥棒下逃脱出来大学生,却成了“学习异化症”的重要患者群,其表现症状主要有:自我认知匮乏、学习动力衰竭、学业目标模糊、专业意识浅薄,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伪学习者”。这类患者最大的不幸,就是注定要以“学习者”的身份憎厌学习、抗拒学习。学习异化,是发生在大学校园里“黑色幽默”。耳闻目睹中,它无时不在上演,故而也就没有了关注它的兴趣。原属罕见的“黑色幽默”却成为庸常现象,这恰恰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

恕我等采访者愚钝,杨老师在介绍“学习异化症”的常见症状时,我们作为听众却如坠云里雾里。杨老师见此情状,在稍微流露出“孺子不可教”的失望后,也许是为了舒缓气氛,他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认为自己距离‘学习异化症’很遥远吗?我看未必!我在课堂上就经常看到这类‘患者’,也许就包括你们。课堂上的所谓‘手机控’一族,十有八九就是此类‘患者’。你们握于掌中的性能先进的智能手机,完全可以成为高效便捷、功能强大的学习工具,但我课堂上看到的是什么呢?有些同学不是在用手机检索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学术资源,也不是向手机“求教”如何解决疑难或参与争鸣,相反,而是在浏览垃圾资讯,甚至是用手机听歌、玩游戏……身心俱溺其中,简直是不亦乐乎!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这至少不是理性的、健康的娱乐和消遣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情境中,他们与手机之间的关系已被彻底颠覆!此时的他们不再是自己掌中那台手机的主人,而只是购买手机所花费金钱的主人,也只是曾经的主人罢了。在手机与他们之间,那个冷冰冰的金属材质的存在物成了事实上的引诱者、主宰者甚至是奴役者。课堂上,有的同学对手机可谓牵肠挂肚、欲罢不能,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学习的异化!被这种病传染是很容易的,但要根治它却实属不易。要坚决反对学习异化,使自己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有这样,才能练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才能不辜负时代的恩赐和亲人的期待!”

听罢老师的滔滔宏论,我们有人面露钦服之意,有人显出惊骇之态。我们相信,如果有人真得患上了“学习异化症”,那么,杨老师的这段话就是给患病者的当头棒喝。

努力提高学术素养,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 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杨老师说,蔡元培先生关于“大学”的经典定义提醒我们:重视并热爱学术研究,是大学教师的职业自觉。惟有扎实推进学术研究事业,作为大学教师,才能实现学有精进,教有所成。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的专业教师,杨老师在学术研究实践中大胆尝试学科渗透和交叉,重视吸纳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方法,积极探索元明清时代经典戏曲、小说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实现意义再生的路径。围绕中国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戏曲研究,杨老师已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为夯实我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基础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杨明贵老师在地域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阐发宣介工作中表现优异。近年来,他出版了《默翁诗稿评注》(与人合著)、《< 平利县志>校注》,担任《沈氏家训青少年读本(高中版)》和《白河黄氏家训青少年读本(高中版)》主编,主持1项教育厅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围绕安康民间文艺、旧志文献、旅游文化、本土作家研究,公开发表文章10余篇。受学校党委组织部委派,多次为安康干部群众讲授地域文化特征和传统家训思想。与人合著的《默翁诗稿评注》先后获得陕西省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安康市第五届文艺精品奖二等奖。2014年1月被学校评为“青年学术骨干”,2016年6月被评为5822yh银河国际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8月被安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聘为安康市修志专家。

杨老师对我们讲,2016年以来,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参与对安康优秀传统家训的搜集整理、译注阐发。杨老师认为,做好此项工作,有助于传播崇德向善、崇廉尚俭、崇学求实的家风正能量,也有助于营造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为把安康优秀传统家训转化为实践教学、文化育人资源,进一步丰富并增强根植于地域文化沃土中的中文学科特色,杨老师说他有一个酝酿已久的建议,那就是:对接“能说会写”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将安康优秀家训纳入地域传统经典文献的范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将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改造为《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献学》等课程的教学资源,设计优秀传统家训阅读和研讨方面的学习任务;在课外专业实践环节,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优秀传统家训的挖掘搜集、整理阐发、传播宣介等工作,使学生在深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拓展文化视界、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激发其在地方文化建设领域创新创业的热情。杨老师说,他本人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已经开始了这一方面的探索。

不知不觉中,2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采访结束后,杨老师请我们多关注、多宣传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在提升陕南文化研究的学术生产力、增强陕南人民文化自信方面所做的工作。应我们的请求,杨老师引晚清名臣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做赠语,希望我们涵养心性,学会自处。

入职十五年来,杨明贵老师坚守师者之道,忠实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用实际行动为我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真心向老师道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采访/戴陈晨 刘欢欢 撰稿/戴陈晨 摄影/杨明贵 审校/于咏梅 发布/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