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风情】带着体温走进蜀河古镇

发布人:我学院 发布日期:2020年12月25日 阅读次数:

|| 田丽娜

蜀河古镇的诗意

 

有时,一个人知道得再多,也总会有你不知道的东西。

自诩去过并了解很多地方,见识过很多古 镇的我,这次提起蜀河,我暗暗汗颜自己的孤 陋寡闻,已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古镇,“汉水 文化的活化石”怎可以从我收藏的记忆区域里遗漏?

更加理穷的是陈长吟老师二十年前写过 《蜀河古镇》,陈老师还是蜀河镇的“荣誉市 民”,后面我会详细解读他。

蜀河镇在安康市东南方向约九十公里处, 沿蜀河而建,蜀河是汉江的一条支流。

蜀河古镇属于镇中镇,位于蜀河镇的内围,全镇17平方公里,各个木质结构的建筑物 与玉石门面,一冷一暖地顺着青阶拾级而上, 小巧雅致,古色古香,古槐掩映,曲巷幽深, 错落的人家生活于其间。

漫步上千年的石板地,旁边一座座台阶条 石整齐,油润可鉴,偶有青青绿茵从石头缝里 倔强地伸出脑袋,有的还开着苔花,像极了一 个古典沧桑美人斜插云鬓的样子;每级台阶几 乎都是整条石板筑阶而成 (很少有碎裂),看 似可能会滑倒人,实则稳稳当当,可安心行走,石头的万年不衰功能在此极致显现。

路过一户人家,老奶奶八十四岁了,着紫红色薄棉袄,传统的对襟老人服装,头发虽然 稀疏却不凌乱,声音依然洪亮,耳聪目明。她 说她一个人习惯住在老屋,儿女们都在镇上, 极热情地邀我和同行的张培女士进去坐坐。拗 不过老人的盛情,我俩顺势而为抬脚而上,老人家居然走得比我们快多了,边走还边回头提 醒我们注意脚下。那一刻,那片红衣服在自家 槐树绿叶下的健朗的影子是那样的动人,老屋因老人而生机勃勃,古镇也因这样朴实的住户而熠熠生采。

镇子上还有传统的手工大花馍,据说是从汉时就有的习俗,出嫁的女儿,妈妈总是担心她在夫家吃不饱,陪嫁时悄悄往花馍里塞些猪油,当然现在不是猪油,而是肉馅代替了。

一步一座老屋,一步一段故事,一步一栋 古建筑,要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经来过,定流 连在此不亦乐乎。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我的家 乡长安,也是一步一段历史,一个典故。我行 走在千年古镇,耳旁飘过千年的风,眼里是千 年青砖黛瓦,头顶是千年白云,汉江的滚滚涛 声践约我一个千年的梦。此刻,我把长安与蜀 河古镇联系起来,他们都有着千年风华与风韵,我在这里做一个深深的精神呼吸。

古镇不仅民风朴素,民居安然,古树婆娑,香烟袅袅,且有着媲美皇宫高贵意象的 “黄州馆”;渔民船夫自筹而建的“杨泗庙”;穆斯林的“清真寺”;民间祭祀的“火神庙”;“武昌馆”“江西馆旧址”“当铺旧址”,喝茶看戏的“鸣盛楼”……仅看名字,就了解曾经的 古镇是怎样的繁华与忙碌。

走在窄窄古巷,你不得不发一回幽思,每块砖,每面墙都似那个矍铄的居住老人,眯着眼迎接远方的客人。

有人说这么小的一个镇子,却五脏俱全, 该有尽有。的确,古镇虽小,蜀河不小,沿着蜀河一直南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江口岸, 且因处于鄂、川、陕三省交界,“雄鸡一唱三 省醒”。想想,当年陆路极端闭塞,“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的安康腹地,一肩挑起巴山与秦岭链接的重担,又是何等荣光何等不可推掉的历史选择!

返回路上,我即写了一首现代诗《探访蜀 河古镇》,寄予我对她的深情:

带着体温走进你/我是你眼里的一滴泪/滴 尽山岭云层千年的期盼/滴尽茫茫林海松露的温柔

我是你掌心那抹云/剪出朝拜的心海浪花一 朵朵/剪出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模样

我是你头顶那轮月/忧伤着风雨中不灭的魂 灵/寻觅着蜀河不停歇哺育的乳汁/静谧着汉水 生生不息滚动的风

你是谁/把我的心坎划伤/用氤氲的烟霞之 神来缝合/用青阶上的苔花来弥补

每一步清凉/每一个虔诚/你的气息/我又要 怎样来迎合

 

长吟图书馆

 

 因着长吟图书馆启动仪式,所以我们第一 站是蜀河镇政府。

看名字很诗化吧,不错,名字来源于陕西 省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先生。这馆名是市、县 有关部门以及蜀河镇人民政府会议决议通过的。

据了解,全国没有几家图书馆是以一个作家的名字命名的,长吟图书馆将来会因陈长吟,铸就它独一无二的精彩,陈长吟也会因图书馆而青史留名,两者互相成就。

陈长吟老师是蜀河镇“荣誉市民”,他是安康人,对着这片故土有着执拗的热情,他的笔名“汉江之子”——便足以说明。

他对家乡的爱延伸到周边地区,比如蜀河镇。因为他的足迹先后七八次踏进这里,二十年前即写了一篇美文 《蜀河古镇》。我想每一块青石都认得先生了,每条老巷他都不用捉迷藏般地绕。

蜀河镇政府借用民间力量,由陕西省散文学会,安康市图书馆,蜀河镇人民政府带头筹建,在镇政府院内原来几间图书资料室的基础 上扩建成新图书馆——长吟图书馆,也是旬阳县图书馆蜀河分馆。建筑面积千余平米,计划存储图书一万册左右,同行的几位作家都第一 时间捐出了自己的作品,在陈会长带领下,大家积极倡导出版社、书店、作家、艺术家、个人等继续捐赠。蜀河镇有十七个村子,三万多居民,前面说过是依蜀河 (或者说依汉江) 而建,呈狭长 形,因此从很多视角看去都是“推窗见蜀河, 闭户闻江过”,我想以后可再加一句“古镇幽 幽远,书香不寂寞”。细思千年古镇与千万墨 香多么相得益彰。

镇长向宗辉是位非常年轻的文学爱好者,精炼厚道的处事方法,使得他才上任两年就相继有几个大工程上马,由此为蜀河百姓带来实 实在在的改变。长吟图书馆的建立便是工程之一。

当时在选馆址上可谓斟酌再三,反复商讨:放在主街道,怕太闹,还影响阅读,因为 阅读是一件特别私密、一个人的事情;放在古 镇里,怕破坏古镇整体美,也不方便群众借 阅;最后商定放在镇政府院内,因为镇政府周边的几个居民社区即将交付,容易形成阅读氛围,图书馆将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读书 会或群众阅读会等,都十分便利,长效机制与 读书气候容易形成。

蜀河镇政府不大,朴实又庄重,干净整洁的院内几棵老槐树硕大盖冠,左手旁边还有一间文墨活动室,大家纷纷请求陈老师为图书馆题词,陈老师风趣地说,馆名不能随意写,要在精益求精的作品里选。由此,陈老师的严谨 依迹可寻。

尔后不能推却大家的热情,他提气长书四 个大字“汉水流长”,作为给镇政府的题词。

我当时站在旁边,亲眼见证了陈老师写 “长”时的艺术功底。我以前不喜隶书,就在这天,我爱上了隶书——前面三字无论提、 收、顿都厚实、稳重、不张扬,给人非常踏 实、宁静的感觉,最后那个“长”字重墨往下 长长地拉,有规律地、像滔滔汉江水滚滚不间 歇地滴滴而来,一波接着一波,一潮跟着一 潮,只向远方,象征他为故乡做的事,永不停歇。

从此,蜀河有了一座新的承载梦想的地方,这座梦之园是如此旖旎,如此充满风情。

作家柯艾略说:恰恰是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我想长吟图书 馆一定会成为蜀河人民新的趣味点。

 

陈长吟与古镇

 

在古镇上阅读古风、阅读陈长吟先生的作 品,别有一番情趣。

一直想写 《陈长吟印象》,苦于懒以及更多 的是没有合适角度去写而迟迟未动笔,这次因为蜀河古镇,因为蜀河筹建的长吟图书馆而引 起了我的某些情愫,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认识陈长吟老师约有三年。关于他的职务 恕我不再赘述,各种文刊均有。我一直认为真 正了解一个人需要十年,因为人性太复杂,往往一点小利益就让一个人的小小本性在某一刻放大,往往一份小小的荣誉可能就招致身边曾 经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的嫉妒 (至少心里酸溜 溜)。从心理学上讲,同样的事件,人一般对于离自己遥远的人是崇拜,而对身边的人就是嫉妒,因为有了近距离的可对比性。

可是在陈老师身上,你不用忧虑会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对他不能完全了解,会不会因不 晓得他的脾性而不知怎么相处等等,这些不着 边际的深层担忧完全可以打消掉。

陈老师是我的文学领路人之一,他君子如玉,温润如玉,谦默如玉,这是我对他的总体印象。不要怪我用温润一词,哪位说了,温婉 莹润是形容女孩子的,可是我就是要用它来形 容陈老师的性格。陈老师性格里从来都是不愠 不火,说话不急不燥,无论多么恼人的事件发生,他都不会大发雷霆,而是用太极一样的招 式把事件化解。年初省散文学会换届选举上的 一次意外就很能说明他的性格里的太极招式, 借力打力,化伤为无形。

他是君子,从不用什么心机,但他能看透 他人的心机而不言,冷眼相观,然后又用太极模式把阴谋阳谋小九九无声化解,还能做到谁也不伤害,或者说杀伤力降到最低。比如,一些不着调的社会团体想加入省散文学会,想成为分会会员的目的要么是打着散文旗号敛财, 要么仅仅是为提升自己的团体知名度,诸如此类,都被他轻轻挪移到别的思路上发展,两不伤害。

他还一分为二地看一个人,不会因为这个 人的不良行径,就把这个人全盘否定。他有着 水的特质,利万物而不排他,包括凶猛野兽獐 豸蛇鼠辈都会“利”。我想我们一般都做不到,首先我就做不到,我属于爱憎分明型。这种性格从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中便可看出,有 一个人用过分的、莫名的言行激怒了我,我还 击后不再理那人,老师劝我别计较,让我把心 胸扩成大海那样,把低处的垃圾都收纳,而后用自己的能力去净化它,这也是一种修为。那 一刻,我无语、静思。

陈老师平时话不多,任你们高谈阔论,口若悬河或是激烈争论什么话题,他都很少打断。末了,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同时又不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总是谦虚恭行,仪态从容。

他有着知识分子本质上的纯良,他的名气是靠他二十多本质量上乘的佳作垒起来的,是 靠心怀故土的游子沿着汉江一步步走出来的, 是靠几十年资助、帮助众多文学爱好者,甚至是用文学拯救一个个生命换来的……

正是由于这些文学上的渊源,在他身边聚集起一座盛开的文学花园,饱满缤纷,四季如 春。

陈老师爱读书,我有幸曾被邀请参观他的书房,凡是有墙的地方都被他定制成了书柜, 珍藏版的就藏在书柜扣门里,各色石头点缀其 间,玉是石的化身,也许这便是他“玉人”气 质的由来吧。

他的故乡气息比其他人更浓郁些,这么多著作里,仅写汉江、安康老家的就有好几本, 约占五分之一,这要心底怀有多大的热忱才能 用笔对家乡源源不断地讴歌?

犹如对蜀河古镇,是他无意中游走到此, 发现了这千年美人,对古镇的关注度自此一发 不可收拾。门上落锁,他拐着弯找到主人开门 参观;看到古镇有些地方破败不堪,怕进一步 人为毁坏,公开致信旬阳县委书记,呼吁维修 以善加保护;多次组织名家走进古镇采风,并 收集文章集中刊出;为力促古镇荣列“中国历 史文化名镇”殚精竭虑;先后多次写古镇的文章为古镇倾心代言……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纯粹是以一个文化人的敏感与责任自发地去做,尽己之力,勇敢担当。

大家都热爱陈老师,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本真,那种广义的亲和力不是人人都有的。

这种亲和力就像这座千年蜀河古镇,古朴、温馨、柔软,还体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张力